18.3.13

梁文道:活該吃馬肉(你看不見的全球化二之二)


【飲食男女】歐洲的馬肉風波只不過是很戲劇性地揭露了一個大家可能早已知曉的事實,那就是在全球化的複雜食品供應鏈裏頭,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肯定自己到底吃了甚麼。

有趣的是,已經割裂了全球政治觀念版圖的兩種意識形態還在持續作用,把這場事件變成它們的新戰場,你有你說,我有我講,互不相讓,誰都聽不進對方的話。

站在偏左的立場來看,這件事自然還是資本主義的錯。唯利是圖的大商家拼命壓低商品來價,就像「宜家」和「蘋果」一樣,以大批量的訂單為餌,逼着上游廠商或者原材料供應者把出廠價格按到幾乎無利可圖的地步。那些根本分不到肉的上游商人,只好將貨就價、偷工減料,甚至弄虛造假。今天的「宜家」家具的品質之所以如此不濟,就是這個理由。現在市面上的「牛肉千層麵」之所以混進了含藥的馬肉,還是這個道理。

想要改善這個局面,不能妄想跨國集團「講心」,只能靠大有為政府的手臂去加強管控,嚴格檢測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確保牛肉就是牛肉,不容無良商人上下其手。可惜近二十年來,新自由主義主導了全球市場的形成,大家都把無形之手當成上帝,到處主張取消壁壘,放寬出入規管。所有能替消費者把關的程序都被當成自由貿易的障礙,能殺就殺,這才釀成一次禍延五國的食品安全事件。

右派始終是右派,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凸顯的恰恰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是他們管得太多。看看那些冷藏即食食品的包裝,上頭印了一大堆產品資料和養分含量,那全是政府規定的產物。現在這些資料失實,豈不證明這種細密的條款規約失靈?豈不說明政府部門的靠不住?消費者意外吃下馬肉,就是因為他們太過信賴包裝上的數據,太過相信他們背後的政府,於是忽略了自己的責任。假如大家都不依賴政府,那就不會變懶,懂得隨時發揮自己的理性,做個精明醒目的消費者。假如大家都咁醒目,那麼商人疏忽,假貨當真的情況就不會出現得這麼容易了。

不止如此,英國《Money Week》的財經專欄作家 Bengt Saelensminde甚至以《有些人活該吃馬肉》(Some people deserve horsemeat)為題,教訓大家不要太儍。他指出了全球牛肉價格上漲的事實,說這是人人都曉得的趨勢。在這樣的前提底下,「牛肉千層麵」又怎麼可能賣得那麼便宜呢?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又想吃牛肉,又不想給出吃牛肉的價錢,難道還不是活該受騙吃馬肉嗎?

同樣道理,近來很多人推動「慢食」,其中一個要旨就是別吃來路不明的進口貨,只買自己確知其來源產地的本土食物。但這種食物在香港一時未能普及,價錢通常也比全球供應鏈底下推出的貨物要高,對於沒有知識門路又沒有太多時間金錢的一般人而言,或許「馬肉」就是我們該吞下肚子裏的東西了。


16.3.13

梁文道:上等牛肉(你看不見的全球化二之一)


【飲食男女】隨便在超級市場或便利店拿起一份即食食品,大概都能看到包裝上面如何自誇自己選料精嚴。就連一碗附帶幾塊肉的碗麵,也要標榜那些牛肉是上乘的牛肉。

這些鬼話當然沒人相信,假如即食麵用的牛肉都是高級品,那麼次貨又去了哪裏呢?如果這些食物產自大陸,我們可能還會擔心它們到底是不是真牛肉(甚或是不是肉),畢竟這是一個連雞蛋都能造假的化學大國。所以,外國大字號的東西,比如說「宜家」附設的小食店售賣的冷凍進口食物,就應該可靠得多了吧?

當然,我們現在都曉得,宜家的牛肉丸原來摻了馬肉,造假的功夫完全不輸給任何小店。

宜家有很好的理由去把責任推給其他人,因為它只是進貨而已。問題是,在最近這一輪轉動全歐洲的馬肉風波裏頭,有誰不是只負責進貨呢?不嫌煩的話,且容我把最先爆出醜聞的英國「 Findus」集團的馬肉路綫圖整理如下:
  1. 「Findus」先向位處盧森堡的法國公司「Comigel」訂講牛肉意粉。
  2. 「Comigel」則從法國食品中轉公司「Spanghero」那裏購賣牛肉。
  3. 「Spanghero」的牛肉是從設在塞浦路斯的荷蘭貿易商那裏找來的。
  4. 這家基地開在塞浦路斯的荷蘭貿易商又回頭在另一家荷蘭公司入貨。
  5. 最後,這家荷蘭公司的牛肉原來是從羅馬尼亞進口。
  6. 而羅馬尼亞那家供應碎肉的公司則涉嫌在牛肉中混進馬肉。
所以,大家現在都把矛頭指向羅馬尼亞,因為在這牽涉了五個國家七條輸送路線的複雜鏈條裏頭,只有它不是「進貨」。然而,羅馬尼亞這家碎肉商也在喊寃了,它說它在市場上明明買的是牛肉,怎曉得無良肉販埋沒良心弄虛造假。

各位,歡迎來到這個由環球食物供應鏈所購成的奇幻世界。你光顧「 Tesco」這樣的大超市,買一盒大商家「 Findus」出品的意式牛肉千層麵,明明看到它印着「法國生產」「新鮮牛肉」,誰曉得這些「新鮮」牛肉不只遊遍半個歐洲,而且還不是真的牛肉。

你以為「 Tesco」如此響噹噹的大企業,一定不會出售假貨,就像香港人曾經信任「百佳」和「惠康」。你以為「 Findus」這麼有名的大品牌,一定會對消費者負責,就像大陸人曾經信任「三鹿」和「蒙牛」。其實它們一點也不比我們精明周全,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賣甚麼,也不曉得自己究竟買了甚麼,正如我們這些消費者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吃了甚麼一樣。

有人形容全球化就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時代。或許,我們還可以形容它是一個沒有人瞭解自己吃的是甚麼的時代。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這些站在食物供應鏈終端的消費者又能做些甚麼呢?